伊人布布

谁有不平事

2022年终总结

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日子,我摊牌了,这就是我每年最想写的东西,今年更是,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期待了。但是年底实在太忙,耽搁了一下,在过年放假前我可一定要把上一年的年终总结写出来。

 

2022年又发生了好多大事,1-6月我在美国,读完了研究生,7-12月我回了国,正式成为社畜。自从我2018年开始在Lofter上写年终总结,每一年都写得比去年长,因为每一年都比去年更跌宕起伏。我有预感,今年这个总结又会写得特别特别长,所以我预留了充足的时间。

 

我规划了一下,这个年终总结还是分成两大板块:三次元(现实生活)和二次元(同人世界)。其中,三次元又分为1-6月在美国,和7-12月在中国。再其中,1-6月在美国又可以分为摆烂篇和旅行篇,而7-12月在中国就是很纯粹的社畜主题。摆烂、旅行和社畜,这就是我今年的三个关键词。哦对了,还有二次元部分,今年就写了些古偶,乏善可陈,到最后再慢慢讲吧。

 

在正式开始之前,按照惯例,我还是要打一下预防针。我写总结就是用来给自己当备忘录的,而且写这么长我也不指望有几个人能看完,所以我会写得比较私人化,想一出是一出,大家也谨慎观看,随时退出,不要当回事。

 

那我们就开始吧!

 

 

       【三次元部分】

       【1-6月:在美国】


  • 摆烂篇:以前我也是想致富的,现在只想脱贫

 

我必须要好好地追忆一下我在纽约摆烂的日子。我2021年的年终总结也稍微讲了一下,但讲得不是特别清楚,我现在就从头到尾捋一遍。

 

先说生活方面。我在纽约的生活状态,就一个字:穷。两个字:穷逼。我本来以为我在纽约留学的日子已经够穷了,但后来自己当了社畜以后,发现我居然还能更穷,这是后话了。

 

我之所以给人一种很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我们住的房子特别烂。我有两个室友,都是在国内就认识的好朋友,一起到哥大来留学。如果我们要住学校宿舍的话,就没法选室友了,而且宿舍费也不便宜,我们就一致决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

 

我们那个房子吧,以国内的价格标准来看算是很贵了,一个月租金4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二万八,还不包水电气。二万八的月租,在国内哪怕是北上广都能租到超级好的房子了,但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哥大附近,这个房价已经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存在。

 

因为便宜,所以房子真的很烂,烂到了一种搞笑的地步。其实我走之前给我们那房子拍过一个长视频,绘声绘色地讲解了一番,我一直想着要剪辑一下传到视频平台上去,但我太懒了,现在还没剪,我就只能给大家口述了。

 

我们公寓楼下的马路边常年停着一辆大%麻车。在纽约这种车就跟冰淇淋车一样常见,大卡车加一个小窗口,你可以随时买货。所以,我们那条街包括公寓楼的楼道里常年弥漫着一股大%麻味,我现在都无法忘记那股味道。

 

而且,我们那条街上的老鼠特别特别多。其实整个纽约的老鼠都特别多,因为街道上的垃圾太多了,没人清理。我们每次在晚上下课回家,路边的老鼠就是在开party的这么一个状态。而且老鼠都不怕人。有的时候你甚至觉得,老鼠给你让路纯粹是出于礼貌,你也应该礼尚往来。

 

我们那个房子的门柔弱不能自理,可能宾馆房间的门都比我们那个门牢固,稍微撞一下就能撞开。我们第一天晚上住的时候,甚至还忘了关门,房门一整夜都是虚掩着的,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就在想,这房子什么隔音啊,楼道里的声音怎么就这么的清晰可闻呢?我走到客厅一看,原来是没有关门。不过万幸什么都没发生过,也可能真有人来过,看了一眼这个屋里家徒四壁的状态,就默默离开了。

 

我们的房子是三室一厅一卫,客厅、厨房、餐厅合一,窄就不用说了,采光也不好。客厅只有一扇窗子,对着一个暗无天日的天井,白天你只要关灯,整个房子就一片漆黑。我没有夸张,真的会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整个房子的基础设施也很绝。在我们居住期间,它停过水,停过电,停过气,断过网,所有的灯都坏过一遍,我卧室的灯还坏过三次,马桶也坏过,天花板还漏过水。你们知道在纽约的深冬时节,房子里停了暖气停了热水是怎样一种感受吗?纽约的纬度比北京还高,那种透心凉的寒冷,我现在都无法忘记,那是任何嗑cp BE的刀子都比不上的伤痛。

 

而且,这个房子仿佛是通人性一样,它冬天停暖气,但是夏天不停,冬冷夏热。直到6月份,我们房子里的暖气管还是滚烫的,更火上浇油的是,房子里没有空调,所以就是一整个被热死的大动作。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室友阳了,只能把自己关在她那狭窄的房间里,炎炎夏日,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暖气管还在持续供暖,而她本人在发烧,就这样关了七天,就是流放撒哈拉也不过如此了。

 

最关键的是,当这些设施坏掉的时候,是不会有人管的。我以上所述的所有故障,只有灯泡坏了的情况是能找楼管来修的,但等他来修也要等两三天,其他所有故障要么就是我们自己动手(包括修马桶!),要么就是我们静待花开。怎么投诉都没有用,在基础设施这一方面,永远不要对美国人的效率有所期待。

 

肯定有人会问了,如果住的地方这么烂,那为什么不搬走?因为穷,谢谢。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并不是只有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人才能出国留学。几百万有几百万的留法,几十万也有几十万的留法。哥大的学费本来就很贵,我和我室友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在这些事情上能省则省。

 

当然,我也要为我和我室友的父母说句公道话,我们的家人并不是那种,都快穷得揭不开锅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送女儿出国留学的人,父母从来没有限制过我们的开销。但是吧,穷酸是一种气质,它跟你是否有钱的客观条件没有关系。我说句真心话,我在美国留学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在美国留学的同龄人,但我真的没有看到过哪个人能比我和我两个室友还穷酸的,我们穷得那叫一个鸡立鹤群。而且我们三个人的穷酸程度不相上下,没办法内部排名。我可能就是有那种吸引穷人的磁场,我的朋友都没有特别有钱的,大家都是在省钱方面颇有造诣的人。

 

虽然贫穷,但我们还是留下了很多快乐的回忆。我们是一群诡计多端的穷人,生活很丰富,不会体会到有钱人的空虚。我和我的室友还精打细算地去过很多地方旅游,这个放到下个部分再讲。

 

说完生活方面,再说学业方面。我在学业上也很摆烂,当然,这是跟本科期间的我相比,我的美国同学说不定认为我已经是他们见过最努力的学生了。因为我那些接受快乐教育长大的美国同学真的学得很轻松,不知内卷为何物。啊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我读的是水硕哈,不能一概而论。

 

我举个以小见大的例子吧。我曾经上过一门课,全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期末的时候有个任务是做小组pre,老师就给我们随机分了组。我的三个美国队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天性的释放和划水的快乐。

 

老师说:至少小组讨论一次,我们就小组讨论一次。老师说:至少选两个参考文献,我们就选两个参考文献。老师说:最后的报告至少写两页,我们就写两页。最关键的是,我的队友们连PPT都不想做,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其实我不喜欢做pre的时候大家都盯着PPT,应该盯着人的脸,所以不用做PPT。”他们也不想设计跟其他同学互动的环节,理由是:“我们这是一个民主的课堂,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们跟他们之间有hierarchy。”而且,如果不是我提出来,我的队友们压根儿没想过提前排练,最后当然也没有排练,因为我也跟着开摆了。

 

结果做pre的那天,我发现其他小组跟我们竟是不分伯仲,五个小组里只有一个组做了PPT,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纯唠嗑,仿佛在开茶话会。其实这就是做pre的真谛啊,就是大家在一起分享观点而已。

 

最绝的是,这门课出最终成绩的时候,老师给我打了满分。其实我们的成绩都是ABCD等级制,但你可以看到自己在各个板块的得分,比如课堂表现啊,平时作业啊,期末论文啊,期末pre啊什么的,我每一项都是满分,老师还问我可不可以把我的论文拿给下学期的同学展示。我猜这个老师可能以前没怎么教过中国学生,不知道中国学生都是这种风格的。

 

我的美国同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言不合就起义。我有一门课,快期末的时候学生起义,要求把期末考试改成自愿参加,理由是新冠疫情之类的,老师竟然同意了。我还有一门课,同样是学生起义,说平时作业就很多啊期末季压力太大了啊之类的,要求取消期末论文,老师竟然也直接取消了。当时我稀里糊涂地就骤减两大期末任务,一时间无所适从。

 

我们的助教也喜欢起义,有次上课上到一半,助教告辞了,说是要去参加给助教涨薪的游行,还让我们也支持一下她。

 

在美国式的学习氛围下,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舒适。其实我是一个很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中学时代就是那种只要不学死就往死里学的好学生,本科期间我稍微咸鱼了一点,但我那学校的氛围也是卷得要命,没法独善其身的。我本科那个时候,如果老师说期末论文5000字左右,班里的同学能写到一万字。永远不够努力,永远不够优秀。我好多同学都被整抑郁了。

 

但我到了美国读研,才发现学生不是只有一种学法。我能感受到,我那些美国同学上学的目标是学到知识,而不是打败对手。只要自己学到知识了就可以,其他人怎么样,跟自己没关系。

 

还有课堂氛围我也很喜欢。我以前不是一个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人,但在美国读研的时候我竟然也会踊跃发言了,因为气氛烘托到那儿了,人人都想说两句。老师永远是鼓励式教育,同学也一个比一个热情,课堂是一个safe space,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我都是会被倾听、被认可的。

 

所以,读研期间,我好像回归了学习的本质: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做好课堂笔记和平时的作业,真的就是为了巩固知识。在课上发言或者课后问老师,真的就是为了交流和解惑。做pre和写论文,真的就是因为有新的观点想要研究分享。只要我把这门课的每个部分都做好,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且不用担心最后的成绩如何,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也不用担心其他同学会造成内卷的恶性竞争,因为每个人都只会minds their own business.

 

我在美国读的这个研,且不说学到了什么,光是学习的过程就很治愈了。每个学生都被源源不断的鼓励、支持、赞美所包围,这些积极的能量成为学习的动力,自我驱动,不会被别人卷着走。

 

但是呢,虽然美式快乐教育治愈了我,但我也不是说美式快乐教育就是完美无缺的。这种教育模式非常的分人,也分国。至少以中国的国情,大范围推广快乐教育是不现实的。而且,作为一个坚定的悲观主义者,我一直都认为,人生就是不停地suffer,就算你在学校没有suffer,进了社会以后照样要suffer。所以在学校里培养一下忍受痛苦的能力也是有用的。

 

我后来才发现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就是标准的冲突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我以前写《不良少年》的时候就引用过赫胥黎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教育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培养了自制力。不管是否喜欢,只要需要就去做。”其实这个自制力的意思基本等于“服从”。学校培养的不是知识,是服从。等到了社会,雇主想要的也不是知识,是服从。

 

其实我一直觉得,(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是文科生哈,)高考考的大部分知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都是没有用的,那为什么要考?因为它想选拔的就是这样一种学生:明知道考的这些东西没有用,自己也不喜欢,但依然可以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到凌晨十二点半拼了命地学习,并且在考卷上拼了命地迎合出题老师的想法,给出自己都不怎么认同的答案。

 

这种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工蚁。各种单位啊,企业啊,之所以看重本科学历,难道真的是因为高考考的那点东西能用到工作中来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高考替雇主们筛选出了一批高服从性的学生,这些学生愿意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牺牲自己的个人好恶、自尊和自由,尽心尽力地完成某个艰巨的任务。换句话说,你背的那些文综大题并不能帮公司挣钱,能挣钱的是你愿意废寝忘食地背无用的文综大题的这种精神。

 

Hold on, hold on, 我难道不是在写年终总结吗,怎么扯到这上面去了。但我再强调一下哈,以上这些观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也只是众多教育理论中的一种,读到这里的朋友千万不要觉得我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并且,我接受高中教育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现在搞双减了,推广素质教育了,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我之所以会这么看待教育,因为我就是一个被(多年前的)中国教育体制高度驯化了的学生,我并不以此为荣,也不以此为耻。这已经是我能达到的最好的结果:我没有条件凌驾于体制之上随心所欲,让我去当砸碎锁链的叛逆者我也捞不着好处,所以就这样了。

 

打个比方,我这种人设放到宫斗戏里,就是那种出身低微也压根儿不喜欢皇上,但还是拼了命地往上爬的小妃子,而且一边爬还一边自我麻醉:我喜欢皇上啊,他那么有钱我怎么不喜欢呢!这个妃子一心想往上爬也不是为了家族啊爱情啊还是复仇啊什么的,纯粹就是为了自己过好日子。

 

我看了一眼文档目前的字数,真的有点子绝望,不知道我这个年终总结会写到什么时候,我们言归正传。在学习方面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学院有专门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每个系都会选两个优秀毕业生当扛旗手,我们系的系主任就给我发了邮件,说推举我去当扛旗手之一。

 

我当时真的很受宠若惊。我想了一下,他们选我一方面肯定是为了种族多样性,让少数族裔有一点representation,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我成绩太好了。是的,纯粹就是因为成绩,如果真要跟我的美国同学比什么综合素质什么社区贡献,我啥也不是。我唯一比较亮眼的就是成绩好。

 

我就这样很顺利地毕业了,毕业以后短暂地旅游了一下然后光速回国,无缝衔接开始工作。在这里我有两个选择值得在年终总结里记一下:第一,没有留在美国;第二,没有读博。

 

没有选择留美,我确实不怎么后悔。但我也绝对不是不认同那些留美的同学。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排序,这是无所谓对错的。有的人可能把事业排在第一位,有的人可能把家人排在第一位,还有的人最看重的可能是爱情,或者自我价值,或者舒适安稳的生活,等等。依照我的人生排序,美国的优点看起来就没那么重要,而中国的缺点对我来说也不是难以忍受,所以我选择回国。对于人生排序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能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有的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没孝心,出了国就不想回来了,或者不一定是出国,可能就是离开了家乡就不想回来了。在这种时候我都很想说,父母也可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孩子的人生排序,让Ta在排序的时候并没有把家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呢?当然也不是说父母一定有问题,但每个人形成的人生排序都是有背后根源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第二个选择是没有读博,我也几乎是毫不犹豫。从我之前的论述应该能看得出来,我压根儿就不喜欢学习。我之所以读研,80%的原因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已,因为现在学历贬值太严重了,研究生学历几乎成了刚需。但博士学历还尚未成为刚需,所以在我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立刻就不想读书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你刚才还在吹捧美式快乐教育,怎么转头就说自己不喜欢学习,拒绝接受教育了?答案很简单,就好比是一个gay,他可能跟女孩子相处得很开心,但他会因此想跟女孩结婚吗?不会吧。我读研读得很快乐跟我不想读博是两码事。

 

说起来也算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吧,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把学习整得明明白白,却打心底里厌学。反正读博的苦我可吃不了。当然,我只是个例,我也有同学是真心喜欢学习、真心想搞研究的,他们才是中国的希望。

 

总之,如果多年后的某一天,你来看我的年终总结,发现我居然去读博了,那肯定是因为我遇到了什么岔子,读博成了我换工作的刚需,而不是因为我重燃了学术理想之类的。简而言之,就好比是一个gay为了世俗观念去骗婚。

 

我不能再写了,感觉我把自己越写越丑恶,只能祈祷我写的这个狂人日记没有多少人看到。我迅速进入下一个部分。

 

 

  • 旅行篇:粉色海洋~闪着夕阳~

 

因为美国一直都处于放开状态,所以我抓紧机会去了一些感兴趣的地方旅游。

 

首先当然是把纽约该去的地方都去了。我先整体评价一下纽约吧。纽约是一座具有强烈风格的城市,非常的狂野,恣肆,光怪陆离。但遗憾的是,我本人是一个非常古井无波的人,所以这座城市和我的个人气质就不是那么的相合。如果有朋友好奇纽约(在我心里)是什么样子,可以去看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蝙蝠侠》,里面的哥谭市完完全全就是纽约,虽说是在英国拍的,但跟纽约简直一模一样,包括犯罪率的部分。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哥谭市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出了那么多罪犯,也太夸张了吧,就算是编故事也该换几个地方编啊。直到来了纽约才发现,完全不夸张,我室友说之前是社会主义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在纽约的时候,一方面对疫情杯弓蛇影,另一方面当时也确实存在很多针对亚裔的犯罪事件,比如等地铁的时候把人推下站台被车碾死什么的,当然还有一些平平无奇的枪击案和bomb threat,所以我每次出门,尤其是每周要坐两小时地铁去实习的时候,我就真的担心过自己会死,literally会死。还记得有天晚上我没饭吃,就穿过六七个街道去买麦当劳。天已经全黑了,我没想到街上会空无一人,只有流浪汉和乞丐躺在路上,经过他们的时候他们打量着我,我觉得他们要是想抢劫我的话实在太容易了,于是我一路上拿着快餐袋子跑得飞快,咖啡洒了满手都不知道。

 

不说这些了,说点好的。纽约还是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在哈德逊河边散步,在布鲁克林大桥吹风,在时代广场拍照,在百老汇看音乐剧,在黑五之夜逛第五大道,在高线公园围观高级住宅,在大都会博物馆凑热闹,在自然历史博物馆打疫苗,还爬上山顶去看修道院博物馆的夕阳。吃中餐外加大采购就去法拉盛或者唐人街,吃韩料就去韩国城。我们还去了曼哈顿周边的小岛:在总督岛踩脚踏车,在罗斯福岛上看樱花,在康尼岛上坐摩天轮。

 

其中,最有感情的景点应该是中央公园,因为我们住得离中央公园特别近,一有机会就往那儿跑。春天的时候,在中央公园看粉白的樱花,看一对对新人在草坪上举行婚礼。夏天的时候,在中央公园乘凉野餐,看满山遍野的狗狗跑来跑去。秋天的时候,在中央公园看五彩缤纷的落叶,还可以在公园旁的大道上围观感恩节游行。冬天的时候,在中央公园看无边无际的大雪,本南方人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一脚踩下去积雪齐膝深,白绒绒、软乎乎的,让我想起夏天的水果冰沙。

 

让我分享一下本人在纽约的摄影作品:






我还去了美国东海岸的两个大城市,波士顿和华盛顿。波士顿给我的印象是真的很好,街道整洁建筑美观,比纽约体面多了,要是我在波士顿读研我肯定也想留美,怪就怪哈佛把我拒了。

 

波士顿附近有个小镇叫塞勒姆,是17世纪末猎巫事件的源头,无数女巫题材的美剧和电影都以这个地方为舞台。这里虽然曾经经历过腥风血雨,但现在是个特别宁静特别可爱的小镇,有点像美剧《星期三》里的杰里科镇。我一直都很向往这里,这里的女巫旅游也搞得很好,有专门的女巫博物馆,有古老的墓地,还有一条购物街专门卖女巫的小玩意儿,比如满墙的巫毒娃娃,各式各样的塔罗牌、水晶球和草药,恐怖电影里才会有的万圣节人皮面具,还有专门给狗狗戴的女巫帽。我买了一副正宗的塔罗牌,我小学就学过怎么算塔罗牌,算得可准了,终于可以把我的国产赝品塔罗牌淘汰下来了,欢迎各位找我算命。我还给我和我的朋友们买了巫毒娃娃,我的巫毒娃娃是个浮夸自拍女,to ensure you always show your good side。我还看到有个巫毒娃娃叫sugar daddy,是专门招糖爹的,笑死我了,美国人是懂招财进宝的。

 

华盛顿也是个体面的城市,但有点太体面了,显得没那么有趣,整个城市布满了庄重的、用很多柱子支撑的白色建筑,看多了也审美疲劳。我们去观望白宫的时候,门口有人正搭着帐篷在抗议,应该是抗议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我还在海报的富人头像合集里看到了马云和马化腾。我心想,这俩人人家白宫也管不着呀。

 

我和我的朋友们还去了波多黎各,这是个位于加勒比海的美国殖民地,说得好听点叫自治区。波多黎各真是太美好了,我们在那里玩了一个星期,每一秒都很完美。

 

我们先去了Vieques岛,是个典型的热带海岛,长满了椰子树和棕榈树,马路两边能看到悠闲吃草的棕红色野马。V岛最著名的景点是荧光海,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在晚上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光。我们划着小船在海湾里漂浮,星空灿烂干净,海水璀璨清亮,星空和海水完全是同一个颜色,拼图拼到一起也毫无违和感。

 

离开V岛的那一天,有个瞬间我记得很深刻。午餐我们吃了龙虾,距离码头开船还有一会儿,我们昏昏欲睡,就在海边找了个茅草屋,躺在椅子上看海。海浪声声,海风习习,耳机里放着一首韩语歌,是Bye Bye Badman的《너의 파도 (너의 파도 Wave)》(“你的波涛”),时间仿佛静止了。如今我听到这首歌还是会想起V岛的海浪声。

 

我们又去了Culebra岛。这个岛屿更有生活气息,不像是典型的旅游景点。沿途是资本主义新农村,有漂亮的彩色房子、翠绿草坪、蓝紫色海浪、私人港口和小船、广阔的山谷停机坪。早上我去镇子里的咖啡厅买了早餐,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吃,刚好我妈妈打来视频电话,我就一边跟家里人聊天一边吃煎蛋三明治。阳光倾泻下来,路边车来车往,咖啡杯里的冰块浮动着叮当作响,我把面包屑扔给路边的鸽子。

 

C岛的主要景点是Flamingo Beach。这是个沙滩,也就真的只是个沙滩,没有任何娱乐项目,不过我们本来也不想折腾,就租了两个大遮阳伞,四把椅子,开始坐在海边摆烂,就这样摆了一整天。听歌、玩手机、照相、偶尔下海游泳,午餐在附近餐车吃烤肉,喝冰镇果汁朗姆酒。一整天很快就摆完了。

 

分享一下小岛的海景:



离开小岛以后我们就去了波多黎各的主岛。先说我们去热带雨林的经历吧。波多黎各的云雀雨林是美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公园。我们报了一个一日游,打算跟着导游走,还可以参加很多娱乐项目。

 

热带雨林的娱乐项目是它的主要卖点,包括徒步、攀岩、漂流、跳崖、荡绳子、滑水道等等。老实说,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我们那种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对这样的项目已经培养了充足的经验。因为地形特殊,重庆人回归大自然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索道和漂流,感觉随便找一个山头或者瀑布,支一个棚子就可以搞起来,成本很低。但是,即便是有充足经验的我,也没有想到,美国人对于景区娱乐项目的理解竟然这么粗糙啊!

 

简直是原始到极致了!一点安全措施也没有!比如荡绳子吧,就是找了个湖,湖边有一棵大树,吊下来一根粗绳子,导游让你把绳子抓着,然后推一下你就好了!你自己记住,荡到最高点的时候松手,掉到水里。这就算是一个娱乐项目。

 

还有滑水道。水道完全是原始的石头,不知道是自然形成还是开凿了一条通道,你躺在通道里,抱着双臂直着双腿滑下去,最后掉到湖里。导游跟我说,千万把手肘抱住,不要支出来,不然会被两边的石头擦伤。我心想,那你给我们戴个护臂不行吗!当然是没有什么护臂的,我们很顺滑地就梭了下去。

 

我最难忘的是跳崖。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种情节吧,我在写《山有木兮》的时候也写过,就是男女主在野外被追杀,走投无路,来到一个断崖/瀑布前,崖底就是深不见底的潭水,后面有追兵,情况紧急,然后男主或者女主说,我们跳吧!捏着鼻子,闭着眼睛,有的时候可能还抱在一起,一二三,跳!追兵是不敢跳的,就傻眼了。

 

在热带雨林跳崖的场景就是这样。光秃秃的山崖,深绿色的潭水,底下有几个黑色或者棕色的人头在游泳,并不会有什么绳子之类的保护措施,导游在旁边唯一的作用就是帮你倒数,可能也会在你淹死的时候帮你捞尸吧。

 

真正站在悬崖最高处往下看的时候,还是有点犯怵的。我的朋友们一致推举我第一个跳,因为我是在我们屋里唯一一个敢打死蟑螂的人。我看着这个悬崖比我想象的高,有点退缩,但导游不给我退缩的机会,直接在旁边开始倒数一二三了,我只好大喊一声,跳了下去!跳下去的过程其实是非常迅速的,失重感短暂到几乎没有,立刻就重重地砸到水里,从头到脚都被水淹没了。只有手臂跟水面相撞的那一刻有一点点痛,但痛感几乎可以忽略,只有酣畅淋漓的爽快。

 

跳过一次崖以后我们甚至都爱上了跳崖,还去跳了第二次。我们应该是那个旅行团里唯一在最高处跳两次崖的人,别看那些白男个个肌肉健壮,但我们这些瘦小的亚裔女孩才是真的不怕死。

 

我们在波多黎各主岛的圣胡安老城区住了三天,天天无所事事地闲逛。买浮夸的项链耳环裙子,边走边吃冰淇淋球,在西班牙餐厅看弗朗明戈舞表演,在码头冲着海岸线大喊大叫,晚上在天台的酒吧喝酒,看着屋檐下的车来车往火树银花。

 

老城区绚丽的彩色房子、湿热的海风和弯弯绕绕的鹅卵石街道都太过美丽,最凑巧的是,我完全在这里找到了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同人文的发生地。我在写《Strawberries and Cigarettes》的时候,是想模仿《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但因为主角都是美国人,总不能到意大利去谈恋爱,所以我就把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郊区。但我到了美国才发现,当初就应该设定成两个美国人到波多黎各度假然后相遇,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上,如此似曾相识,如此恍如梦境,就好像我的cp真的在这里存在过一样。

 

摘录一下我当年写的片段和老城区的照片,大家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他们把车子停在路边,沿着小镇的街道闲逛。刺眼的阳光将这条年代久远的曲折坡道照得发白,圆润的鹅卵石闪闪发光,敞开的窗户传来电视机闷闷的聒噪声。远眺大海尽头的天空蓝得耀眼,空气像浸在海水中一样湿热,Peter踩着小商铺遮阳伞投下的阴影,身旁Natasha泛着柔光的侧颜和白皙的脖颈似真似幻。”





我们还去看了海边的古堡,蔚蓝的海洋和天空,翠绿的草地,绒白的云朵,灰白的石头房子,朱红色的石墙,还有寥寥几个彩色衣服的游人以及风筝。我们坐在草地上看着粉白色玫瑰色蓝紫色的夕阳,吹着狂乱的海风,好像已经到了天涯海角。




在波多黎各最难忘的一刻,发生在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去酒吧喝完酒,我的朋友们还想去码头,我穿的衣服太薄就打算先回民宿了。于是我一个人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踩着路灯的影子,一边闲逛一边听歌。我路过一家餐厅时,一对情侣并肩走了出来,女人穿着深蓝色的裙子,裙角翩翩,男人牵着她的手,甜蜜地依偎在一起。路灯辉煌,车灯闪烁,玻璃橱窗倒映着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这一幕很温暖。

 

我站在古老的城墙街头,觉得此时此刻很适合听陈奕迅的《1874》:

 

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

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

是否终身都这样顽强地等

雨季会降临赤地

 



我又看了一眼字数,完了,我这个总结实在是长得离谱,我最后再写一个地方吧。如果有一天我还有机会重游美国,我一定要再去一次这里——奥兰多!

 

世界上还有比奥兰多更快乐的地方吗?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乐园(一共四个园区!),美国最大的海洋世界,还有一个巨大的环球影城(有两个园区!)。我和朋友在奥兰多玩了一个星期,买了套票,每天早上起来就坐大巴车去游乐园,狂玩一整天,晚上回酒店躺下,第二天继续。那样无忧无虑的日子还会再有吗?TUT

 

我是一个过山车狂热爱好者,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就是过山车的模样。坐过山车是一种美学体验,简捷流畅的线条,明快绚烂的色彩,上坡俯冲直行翻转,看似失控实际上一切都在正轨上,实在是太美好了。我一直都想去开个号当个过山车博主,把咱们全国各大城市游乐园的过山车都打卡一遍。不过目前还没有开始,只停留北京这个起点,不过光是北京欢乐谷我就去过五次了,我是真心喜欢过山车。

 

不想遣词造句了,我直接选取一些我当时在奥兰多记载的过山车体验粘到这里吧,让大家看看我有没有当过山车博主的潜力:

 

红色过山车 (Hollywood Rip Ride Rocket):听着摇滚音乐的大型户外过山车,很爽,我二刷了。在空中疯狂翻滚,我只能看到前排的人散乱的头发滚来滚去。我的头敲击在座椅后背上有点晕,坐这个挺费脑袋的。

 

哈利波特禁忌之旅(Harry Potter and the Forbidden Journey):开园直奔这里排队,进了霍格沃茨城堡,里面超级多彩蛋。这是模拟扫帚飞行,穿越霍格沃茨甚至深入禁林。摄魂怪有点吓人,巨型蜘蛛还好,在魁地奇赛场上飞行的那一段简直封神。后来二刷了,太难忘了。

 

绿巨人过山车(The Incredible Hulk Coaster):超级爽!!科技感打造得很好,穿过亮绿色的时空隧道,逐渐变成失控的怪物。加速度一绝,在空中尽情翻滚但不会觉得不舒服。随着杀气腾腾的音乐,我真的能感受到浩克那种失控的感觉,一起发疯一起尖叫,我嗓子都快叫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倒吊着飞速掠过水面,我觉得自己的头发丝都快浸到水里了!走出过山车的时候我立刻就开始盘算今天剩下的时间够不够我二刷,发现可能时间有点紧,我是真的很遗憾。不能二刷会是我终生的遗憾!

 

侏罗纪过山车(Jurassic Roller Coaster):跟绿巨人过山车可以并列第一,也是超级长、超级爽、超级翻滚,而且真的能模拟恐龙在后面狂追猛赶的气氛,最后一头巨大的霸王龙差点扑出来把我们吞掉,而我们立刻极速俯冲,失重感很强很爽。玩了以后我就想再看一遍《侏罗纪世界》了!恐龙+过山车是谁想出来的绝妙idea,我的心都要飞扑出来了。走出过山车的时候我也觉得如果不能二刷我会终生遗憾。

 

海格摩托车(Hagrid Motorbike):天色渐晚而我们终于开始排海格摩托车了。排了好久好久,但是在禁林里穿梭也不觉得无聊。我是骑摩托车的人,风很大,夜晚很黑,其实看不清啥,但还是觉得很爽,而且和剧情相结合,有倒退、下坠的动作,时长很值。这是本园区最棒的三大过山车之一。

 

珠穆朗玛峰禁忌之山(Forbidden Mountain):这可能是迪士尼最刺激的一款过山车了。我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印象最深的是排队等候区的布景做得太好了,完全就是南亚大陆荒废寺庙+尼泊尔科考探险队住的地方,翩飞的经幡、悠长的铃铛、斑驳的石柱、栩栩如生的神像以及面前供奉的新鲜瓜果,让人有置身南亚的错觉。在排队区域外的丛林里还有废弃的佛像,甚至有的头都被割掉盗走了,不要太真实。这个过山车很高,但其实没有大幅度俯冲的环节,都是在山上转圈圈,遇到了蝙蝠、秃鹫、猩猩、雪怪等等,由于前面气氛渲染得好,坐过山车的体验感也很好。能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

 

阿凡达之旅(Avatar Flight):是王牌项目,排了好久的队,不过排队时的布景也确实很用心就是了。主要情节是骑上那个大鸟飞跃潘多拉星球,甚至胯下的鸟还会模拟喘气呼吸的动作。景色优美壮阔,穿过大海时水花会喷在脸上。美中不足的是画面有点模糊,我还以为是我的3D眼镜没擦干净,结果我同伴也是这样。可能是年代久远了,特效跟不太上。对比之下环球影城的3D/4D效果真是永远滴神呀。

 

摇滚过山车(Rock and Roller):这个过山车勉强为迪士尼扳回一局。背景设定是跟着一群摇滚明星去赶一场演唱会,非常畅快,开场的加速度绝了。配上震耳欲聋的音乐,确实有放肆的快感。不过时间挺短的。

 

来都来了,我再把北京欢乐谷的过山车感言也粘贴在这里吧:

 

喜马拉雅雄鹰/音乐过山车:排队一小时,刺激五秒钟,结束以后我都还不敢相信,就这?就这??但是当然硬件设施上做得是很好的,上坡的时候气氛渲染很到位,俯冲、疾行、翻转也都是合格的,座位坐着很舒服,孩子很喜欢,下次还来。

 

雪域金翅/悬挂过山车:挂在空中有飞翔的感觉,但一半时间都是颠倒的,把我脑子里的水都摇出来了。轨道不算长,刺激也就一分钟,如果不是排了太久的队的话,飞速翱翔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水晶神翼:趴着悬吊在空中,也是俯冲飞翔的动作,这样趴着真的很舒服,我觉得我排队一小时累得腰都快断了,只有坐在过山车上能让我休息一下。体验感很好,只要你没有担心安全座椅弹开的被害妄想症。全程都是趴着飞翔,上山下坡,左拐右拐,清风拂面,绿水泛波,可以幻想自己是在空中飞翔的羽族公主。

 

太阳神车:大摆锤+海盗船,一句话,爽死了,爽翻了,爽得头皮发麻,荡到最高处的时候我被爽得说不出话来。夜色里,微风中,我在高空荡来荡去,俯瞰整个欢乐谷的灯火,流畅顺滑,不急不慢,这种潮水般的感觉我永远都会记得。

 

极速飞车:主打加速度,开始的时候就在一条直道上静默倒计时,等啊等啊,在某个毫无预备的时刻,突然像发射火箭一样狂飙出去,然后就是疯狂的翻滚和加速。二刷的时候坐了第一排,爽死谁了!我宣布它是欢乐谷过山车的无冕之王!坐第一排的感觉仿佛是在沉浸式跳楼,掉下去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掉的,翻转的时候我是第一个转的,全程耳边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尖叫,狂风暴雨酣畅淋漓,别把我爽死。

 

家庭过山车:排队的时候看到全都是一米多的小孩,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过山车值得排队吗……但是来都来了,还是体验体验吧。过山车的座椅是悬空坐着的,排队站麻了的脚如登天堂。全程都非常温柔,只会左右拐弯,不会上下翻转,速度也刚刚好。夜风轻拂,万家灯火,非常舒适的过山车体验。

 


       【7-12月:在中国】


  •  社畜篇:世界以痛吻我,我痛死

 

我在最难回国的时候费了千辛万苦回了国,我的回国之旅be like:纽约→多哈→香港→成都→重庆,大半个月都在隔离。

 

但是,这是可以说的吗,我挺喜欢隔离生活的。我在香港隔离的日子是这一年最舒服的日子,想象一下,我每天就在酒店纯躺着,三餐和水果都会按时送来,垃圾放到门口就可以,如果想吃点好的就点外卖,能吃到最纯正的港菜,吃不完的就放冰箱。我每天都躺着玩手机或玩电脑,躺得四肢都快退化了。我甚至舍不得睡觉,因为我觉得睡觉会浪费我宝贵的隔离时间。

 

用一张图来形容就是这种感受:



当然,这是建立在我烧我父母钱的基础上,不值得提倡。

 

美好的时光终究会结束。我去年秋招接了offer,六月份就开始远程实习,八月份就去北京正式上班了。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还在Lofter发过一个动态,总结了我悲观主义的幸福观,在此就不赘述了。我来讲一下我的社畜感言吧。

 

首先,我这个工作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也主要归功于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清晰规划以及秋招时的精挑细选。我在一个互联网大厂上班,我以前在这里实习过,对这个公司印象很好,实际体验下来也确实是个好公司。整体氛围没那么卷,各方面福利都到位,食堂提供三餐而且挺好吃的,我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所以通勤也就二十分钟。正常下班时间是六点半,我到目前为止加班次数也就三四次。工作内容完全能应付,遇到的同事和mentor也都对我很好,就是很理想的状态。我因此身心健康,胖了好多斤,免疫力也上升了,就比如我至今都还没有阳过。

 

但是,这种情况好像都会有一个“但是”,我今年还是打算伺机换个工作。我也反思过,是不是我这个人有问题,太过悲观,太过焦虑驱动,我之前也说过嘛,我认为人生就是不停地suffer,不suffer好像不正常。我的逻辑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以后不能拥有体制内的铁饭碗,我就肯定是要在各种私企里跳来跳去的,那就必须要有能傍身的本事才行。我感觉在现在这个工作,也不是说完全学不到本事,但学的东西不足以让我有安全感。目前看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很低。所以,我还是想等有本事、有底气的时候,再来躺平。

 

当然,也可能我换了工作就会被现实毒打,本事没学到,身心先给搞垮了,哭都没地方哭。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痛苦的反衬,人是体会不到快乐有多宝贵的。我以前就说过,我的生活目标就是体验生活。毒打就毒打吧,被打一顿我就甘心了,我是有点抖M的气质在身上的。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才半年的职场新人,我也领悟了一些职场感言,虽然说出来难免贻笑大方,但我还是说一下,也许会对刚参加工作或者即将参加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有三条职场忠告。

 

第一,任何工作都有适应期。我自己正经做过四份实习,再加上正式工作的这一次,也就是五次短暂的职场经历。每一次经历刚开始的时候——一般是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我都必然会经历痛苦烦躁不想干了的阶段。特别是在那种很卷的大公司里,我每天都在APP里看回家的机票:我不想干了,一秒钟也待不下去了,这破工作谁爱干谁干,我现在就要走,谁也拦不住我。

 

这个阶段就是适应期,而且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从学生到社畜本身就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这个时候就需要权衡利弊,如果这个工作值得干下去,就一定得熬过适应期,再忍一忍。只要适应期一过,慢慢地就会渐入佳境。

 

第二,没有完美的工作。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了吧。就像我在摆烂篇里说的,每个人都有Ta的人生排序,那么对待工作,每个人也有个“工作排序”,好比是一个清单,排列着对该工作各个方面的期待。想要“高薪”,就得把“清闲”往后排。想要“从不加班”,就得把“被老板喜欢”往后排。想要“稳定”,就得把“有挑战性”往后排。总之,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而且,工作归根到底是挣钱谋生的手段,我觉得大部分正常人是不可能有多热爱工作的,也没必要对一个工作抱有过高的期待。总之,你自己在心里排一下序,抓大放小就好了。

 

第三,在职业发展方面,我们这种新人,应该听所有人的意见,也不应该听任何人的意见。“应该听所有人的意见”是指,要尽可能多的去搜集别人对你工作的看法、建议,还可以了解一下别人的工作感言职场忠告什么的,不仅包括前辈,也包括同龄人,多听多看,见自己也见众生。

 

但是,“不应该听任何人的意见”是指,永远不要被别人的意见过度影响。刚进入职场的学生,如果是学历比较好的,就很容易遇到一个问题:你身边所有同事都会觉得,在这里工作“浪费了你的学历”。我这半年来,几乎每一个同事都跟我说过这样的话,还说过不止一次,前几天的团建又说了一下。我一开始会觉得很烦,现在的就业形势就这样,再怎么说这也是我努力找的工作,那你有本事给我找个“不浪费我学历”的工作啊?

 

后来这种话我听麻木了,我还发现,我的同学也都听过这样的话。我在私企飘荡,是在“浪费我的学历”,我有个同学考上了海淀区的公务员,待遇跟我差不多,是真的挺好的工作了,但她的同事也照样跟她说“你在这里是在浪费你的学历,”让她觉得很困扰。所以我就想通了,我们这些学生,在体制外会被说浪费学历,不如去体制内平步青云;在体制内也会被说浪费学历,不如去体制外挣大钱。在哪里都会被说的,因为有很多人,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就喜欢泼别人的冷水。但如果这样的人,在你饿的时候不会给你一口饭吃,在你冷的时候不会送你一件衣服穿,那他们说的话都可以纯当放屁。

 

即使是从客观角度来看,“浪费学历”也是无稽之谈。首先,现在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就是客观的一坨大便,其次学历贬值也是一个客观现象,再次大部分文科生学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就业导向的,如果三体人入侵了,文科生应该是第一批被推出去吃掉的,所以不要对自己有太多期待。最后,也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如果你真的找到了一份所有人都认为“没有浪费你学历”的工作,你那小身板和你那小心脏应该也受不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滴粮食,是什么萝卜就坐什么坑,心里要有B数。

 

当然,我指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仅是同事说的“浪费学历”,也包括一些亲戚的不上前线瞎指挥,或者网上的乱七八糟的话,这些意见都应该选择性接受。中国人因为都经历过打压式教育,个个都很擅长泼冷水、煞风景和灭威风,习惯就好,不必在意。

 

不说工作了,说一说我的快乐独居生活。我工作以后就整租了一套一居室,没有室友,一个人住。独居的话,安全问题确实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我的房东就住在我隔壁,目前还没出过什么岔子。我房东跟我说,这一层楼的所有房子都是她的,让我不用担心。我这才知道我为什么会负重前行,原来是有人在替我岁月静好。

 

我是一个很典型的introvert,我的能量完全来自于独处。我无法对extrovert感同身受,但我诚挚地建议天下所有的introvert,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独居,不要室友,也不要亲人,连动物都不需要,这个空间和这里的时间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你一定会喜欢那种感受的。

 

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独居有半年了,但每一天都还是宛如初恋。在这个屋子里,我完全为自己而活,不需要交流,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不需要摆表情。这张图比较能够概括独居的好处:


每天下班回屋以后,我一般会先去洗澡,打开小音响放歌,还要打开客厅的加湿器,洗完澡换上家居服,在冰箱里拿点水果摆个果盘,或者在装零食的纸箱子里找一找今晚想吃的东西,有的时候喝点鸡尾酒,接下来想看剧就看剧,想看书就看书,想写文写文,可以躺在床上或者躺在椅子上,睡觉时间快到了就一边看视频一边护肤,最后掀开被窝躺进去,每天睡八小时。我觉得我在自己屋里待一晚上总能充满电再出去上班。

 

周末也很快乐,因为周末我可以熬到凌晨才睡,睡到中午才醒,有时间会自己做饭,我给自己煮过无数次火锅,麻辣锅番茄锅泰式冬阴功韩式泡菜锅都尝试过。兴致来了就去欢乐谷坐过山车,或者去打卡各种商场,有时也跟朋友社交,不过让我出门社交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

 

我父母不太理解introvert的概念,一直很担心我独居的精神状态,他们大概觉得我孤独得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但我其实很爱我的独居生活,也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可能因为我从小就习惯了独处,我是独生子女,爸妈都要工作,也没有老人照顾我,我就自己跟自己玩,我的脑子里可以创造出一整个世界,当我在自己的世界遨游的时候,就处于放空状态,看起来像个自闭儿童。

 

独处不代表孤独,但也不可能完全不孤独。不过我很看得开,我觉得,人活一辈子,归根到底都是会孤身一人的。父母、朋友、伴侣、或者可能出现的孩子,都只是陪着走一段路而已。人终究要学会和自己相处,他人不会无时无刻守在身边,只能依靠自己。没有人可以永远爱我、陪伴我、保护我,只有我自己可以。

 

而且,如果你能挣钱养活自己了,那心态就跟学生时代不一样了。我在学生时代(也就是前几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写到最后总会有点迷茫和无助的负面情绪,只是我在努力压制这种情绪。但我现在的心态就好一些了。只要我知道,靠我的本事,不管去哪里我都能有一口饭吃,能自己养活自己,这样就足以给我面对未来的勇气。

 

我要成为能让自己靠得住的人,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力量去面对。虽然未来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大不了就是倒点霉、吃点苦嘛,吃不好,应该也吃不死。慢慢来。

 

 

       【二次元部分】

 

我写不动了,我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罢了罢了,我多年以后翻出来看,应该也会挺有意义的,我再咬咬牙把它写完吧。

 

我每年都会颁发今年看过的最佳电视剧,一般都是日剧,因为我看日剧比较多。今年的第一名已经颁发给《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二季了,我还专门写了剧评,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名和第三名有点纠结,因为今年的日剧市场实在平平,《勿言推理》是很亮眼,但推理元素太弱了,不过瘾。还有聚焦少数群体的短剧《无法恋爱的两人》和《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温暖细腻打动人心,但情节上还是欠缺一点。

 

如果能把“不是今年播出但我是今年才看”的剧算上的话,我要推荐《MIU404》和《SPEC》。《MIU404》不用说了,《非自然死亡》的班底,每一集都很丰富厚重。《SPEC》是我今年才补上的古早剧,我宣布当麻纱绫就是我看过所有日剧里最爱的女主,她真是各种意义上的天花板,和男主的cp也让我嗑到捶床,BE得惨绝人寰。

 

今年的日剧质量跟去年相比又滑坡了啊,去年的年度最佳《短剧开始了》,我到现在还是想跟所有人推荐。失意的人都应该去看《短剧开始了》,会有眼泪,也有破防,但一定能给你力量。

 

今年也看了些国产剧,我心中的年度最佳可能比较冷门,是《东北插班生》。这部剧真的很紧凑也很搞笑,而且都是很自然的笑点,没有技术全是感情,我没有想到无厘头网剧的质量可以这么高。而且,我在这部剧里爱上了张文峰,谁能不爱笨蛋狼狗啊!

 

写文方面,我一直在写古偶,原地打转,没有进步,唯一进步的可能是我越来越会取标题了。曾几何时,我是一个不会起文章标题就拿歌曲名字硬凑的人,但现在,每一次给我的文起完标题我就会陷入十二分的自我陶醉:我怎么这么会起名字?我也太会起名字了吧!这么好的名字是真实存在的吗?!

 

总结一下我这些年起过的古风好名字:

 

首先就是敬棋的《费尽人间铁》,题目出自辛弃疾的词:“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因为“错”是金字旁,好比是一种金属,铸就这相思之错,费尽了人间全部的铁。这篇文写的是灵魂伴侣兜兜转转差点错过的梗(后来电视剧结局还是错过了,行吧),题文很相符。

 

接下来出场的是晴百的《百花深处》,题目暗喻了女主“百旎”的名字,点明了文中的多个场景,同时桔梗花也是两人相爱过的证据。也是BE。

 

我的重点表扬对象是豹熊的《待折枝》,出自“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题目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男女主曾经年少折梅,两情相悦,如今反目成仇,分道扬镳,隐含的结局是最后男主赴死,而女主信守承诺,折下一枝梅花送到他坟前。“我与你,难生恨。”噫,还是BE。

 

与之类似的是池好的《花间酒》,出自“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桃花酒也是串起全文的线索,在春日宴相遇,在桃花巷重逢,当初年少轻狂,如今物是人非。美美BE。

 

还有天地不容的《逆旅》,出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的旷达心境就代表着男主的乐观心态。题目也喻示着故事发生地是在一家旅馆,女主只是旅馆的过客,也是男主人生中的过客。BE,of course。

 

薇峥的《春槐》也是我喜欢的名字,女主的信息素是春日暖阳,男主的信息素是槐花浓香,合在一起就是春天的槐花,灿金阳光和雪白花瓣,很美吧。

 

后来婧岐的《暗箭难防》也彰显了我取名的实力,还是灵魂伴侣梗,男女主的灵魂伴侣印记合起来就代表“箭”。女主的武器是枪,不过明枪易躲;但女主曾经为保护男主徒手接冷箭,造就了男主的心动时刻,所以暗箭难防。

 

虽然我写文实力不见提升,但起码取名实力提升了,挺好。这一年我最喜欢的同人还是开年写的第一篇同人《待折枝》,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有点抖M的气质在身上,只有BE美学才是真正的美学。这篇文用一个很小的片段讲了一场很大的悲剧,而且是一错再错无法扭转的宿命般的悲剧。我写《待折枝》的时候纽约正下着大雪,写完我和朋友就去中央公园玩雪了。有雪有湖可是没有梅花,故乡的梅花开了吗?

 

写完豹熊之后我嗑了顾盼,说起来也有点不好意思,写着写着我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弃坑了。不过也没办法,我连原剧都没看完就弃了,至今不知道结局长啥样。因为这部剧在男女主定情后实在是越来越离谱了,那根本不是女主,而是编剧自己YY的顾千帆梦女吧,无语了。当时网上吵得挺凶的,我不想吵架,就没说什么。我个人确实觉得这就是娇妻文学,所以连夜跑路了。

 

被国产剧背刺了一次我还不甘心,接下来嗑天地不容我又被背刺了第二次。这对cp完全是靠演员的演技和线下互动撑起来的,换两个人都不会有这种效果,编剧过来给演员哐哐磕俩头吧。不管怎么样,嗑cp的过程很开心,演员也很值得。希望以后能在国产剧里看到更多立体的疯批。

 

年底看了《卿卿日常》,不说别的,我从头到尾正常倍速完整观看了这部剧,就已经是最高礼仪了。国产剧能认真做女性题材,值得鼓励,别太吹毛求疵,比娇妻文学好就行了。我对国产剧真是很宽容啊。

 

我发现我嗑cp的口味基本已经定型了:只能嗑到gb或者双强,那种男强女弱的bg我就算嗑了,也坚持不下来。傻白甜更不是我的菜,除非搞百合。可是国产剧永远爱甜妹,真希望能给更多类型的女性一点representation。

 

新的一年,希望能看到更多好剧,也能尝试同人的更多题材和风格。写文这个爱好真的很划算,不仅成本低,而且能有直观的产出结果并且能长时间保存。不知道2023年我能有多少时间投入到这个爱好中,但希望我投入的时间都是快乐的,产生的影响也是快乐的。

 

太好了,终于写完了,给我的2022年留下了可供追忆的证据。能读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辛苦你了!在茫茫互联网中我们相遇,实在是一种缘分,愿我们能给彼此力量,迎接2023年新的suffer,然后毫发无损地归来,有缘还能在明年的年终总结里重逢。

 

 

 

 


 

【END】

 

 


评论 ( 27 )
热度 ( 32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伊人布布 | Powered by LOFTER